加好友、买菜、换电影票、坐地铁、出示健康宝......我们每天会扫过无数个二维码,然而下面这个二维码,谁扫了都得叫爸爸。
识别这个二维码,会出现原昌宏的照片
这位眉清目秀的男子,就是二维码之父——原昌宏。也是我们今天故事的男主。
20世纪60年代,日本的超市收银员正在饱受严重的手腕麻木之苦。他们需要每天长时间将价格一个个手动敲进收银机,不仅没有工伤赔偿,努努力还能得个腱鞘炎。
好在这个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,稍微得到了缓解——从美国引进了条形码。
只要将条形码扫过机器,价格就会立即出现。条形码不仅解放了收银员那麻木的双手,还被应广泛用于车间,成为生产现场不可或缺的东西。
那时,22岁的原昌宏刚刚大学毕业,进入丰田汽车的下属公司电装(DENSO)株式会社工作,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车间工程师。
然而上班第一天上级就告诉他,为了配合丰田爸爸生产自动化的需求,咱们得发明个读码器,你得学软件。
车间工程师转岗程序员,可不是掉几根头发这么简单的事啊!
可原昌宏是谁,不仅自学编程,还用两年的时间开发出了日本最早的读码器。那是他们除汽车生意外,首次大获成功。
然而好景不长。进入20世纪90年代,条形码读取变得非常困难,出错率也变高。原昌宏跑到车间现场,看到了令他惊讶的场景:
货架上的每个箱子上都贴有多个条形码,当时的条形码只能容纳20个字符,所以当信息内容增加时,条形码数量也会随之增加。要想录全信息,作业员每天得扫码1000多次,眼睛都看瞎了。
换句话说,如果之前手动录入的代价是腱鞘炎,那这次无限扫码的代价就是瞎眼。
伴随着条形码读码器的滞销,电装公司少了一大笔收入。于是上级再次找到原昌宏,问他能不能发明一种可以容纳更多信息的条形码?
其实,那个时候美国已经有了二维码这东西,不过只是“零号机”。不仅很难大量投入使用,而且有着不小的缺陷。
放弃吧,这个些你扫不出来的
常规的条形码是沿一条轴线组合成的一维码,而二维码则使用横竖两个纬度来容纳更多信息。
按以往的经验来说,想搞到这个二维码,学习70年代的路子,直接从美国引进就行了。可惜,正值泡沫时代,他们并买不起专利。
古往今来,每个优秀的工程师,其实都只在做一件事:解决问题。于是原昌宏大手一挥:“那咱们自己造!”
上级很感动,为了保护原昌宏日益后退的发际线,决定给他配一个研发团队。第二天上班,原桑又哭了,“说好的团队,怎么加上自己就两个人?”
几个月后,原桑凭借着他宅男般的钻研精神,和他的团队其实也就是助手,发明出一个能容纳7000个字符信息的二维码,信息容量是条形码的350倍。
可是,如果打印出的二维码出现弯折,还能扫吗?
对一件东西的意外领悟消除了原桑的担心——
即使你不玩围棋,也知道要将棋子放在棋盘上线条交叉的地方。就算棋子稍稍偏移,对手也能明白它应该在什么位置。原昌宏觉得二维码与围棋一样,具备一种天然的错误修复能力。(这背后的计算规则名叫伽罗瓦域(Galois Field,GF)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「回形针」观看“二维码的秘密”。)
于是他打印出了一个码,掏出扫码器满怀期待的扫了起来。但他发现:自己发明的读码器,却扫不出自己发明的二维码......
图为原昌宏发明的二维码
研究了半天,原桑猜测应该是二维码周围的文字干扰了扫描。
这下完蛋了,在车间,二维码和文字都是同时出现的。好在工程师的经验告诉他,先从机器端解决问题,没什么是工程师不会修的。
原桑闷头研究了几个月的扫码器,成果喜人:问题不在扫码器,而是二维码。这时,每个优秀的工程师都会做另一件事:用创意解决问题。
一天,他乘电车上班,望着窗外大楼林立的景象发呆。这时,一座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吸引了他的注意——这座建筑比周围建筑都要高。
“为什么我的二维码不能和这座摩天大楼一样显眼?”
这让原昌宏意识到,要想从周围的文字中脱颖而出,他的二维码也需要特殊符号的加持。于是,他开始给二维码描花边,比如这样:
但是效果都不好。
他又把二维码扔到一边,研究起各种印刷品上的黑白标志。他惊讶的发现,原来印刷品的黑白空间是有比例的。
比如这个易碎标志:
黑1 白4 黑8 白4 黑1
对呀!如果使用一种罕见的黑白空间比例,二维码不就变得“显眼”了?他想。
于是,原昌宏和同事开始收集大量的黑白印刷品,报纸、杂志、纸板箱无奇不有。他们将文字和图片样本扫描进电脑,试图建立常见的黑白空间比例大型数据库。
然而这需要很多相应软件的支持,市面上没有啊。
“自己做软件不就行了?”原昌宏又大手一挥,自学的编程又用上了。
他花了很多时间,开发了自己的定制软件。白天扫描资料,晚上用电脑处理资料,第二天早上再收集数据。终于,在三个月后,原桑找到了黑白空间印刷的黄金比例:1:1:3:1:1。
利用这个空间比例,原昌宏发明了像“回”字的小方框,并把它放在二维码的三个角上,作为二维码的“定位图案”。扫码器一旦扫到其独特的比率,便可计算出编码的位置。
果然,二维码立刻被成功读取了,且读取速度比其他编码快10倍以上。也因此,二维码的英文叫“QR code”,QR就是“快速反应(Quick Response)”的意思。
你可能从没注意过二维码的这三个“回”字,但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:无论你的二维码以什么奇怪的角度展示,都能被读码器成功扫描。秘密就在这三个“回”里。
上级又给原桑竖起了大拇指,说有了这个码,咱们的读码器又能推销出去了!为了卖读码器,原桑与上级达成一致:申请二维码专利,但不收专利费,并免费公开相关技术。
但即便如此,原桑还是担心客户不买单,因为这种二维码还没人见过。
推销的日子很快就到了,没有段子,也没准备PPT,原桑抱着一台自己改造的传送机就来了。
传送带上贴满一排二维码,几分钟后,它们将以5米冲刺的速度,接受读码器和客户的检验。
原桑紧张地将手放到读码器开关上,心想如果无法让客户相信这种二维码的价值,他的努力都将白费。
幸运的是,按钮按下去的那一刻,客户爸爸直接发出尖叫鸡般的感叹。订单雪片般飞来。
1994年,原昌宏的发明得到了日本汽车行业的认可。
之后数十年,岛国人民把二维码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,没人往互联网的方向去想,线上支付也没发展起来,二维码在个人中普及非常困难。
直到时间来到2011年,在与岛国隔海相望的另一片大陆上,微信横空出世。后面的事情你们就都知道了……
一时间,二维码遍地开花,扫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日常活动。在某宝和微信的共同努力下,二维码带我们来到了无现金时代。
原桑自己也没想过,有一天二维码可以用作移动支付,最开心的是,这符合他当时发明二维码的初衷:让更多的人使用二维码。
当被问道:当初决定不收专利费,后不后悔?原桑笑称自己不是商人,而是个工程师。如果当时收了专利费,二维码不会像今天这样普及。
而对于“二维码之父”这个称呼,原桑坦言:那肯定比“二维码之母”要喜欢了……
原昌宏的工程师哲学其实很简单:
「如果你对想做的事有憧憬,那就一步步朝着你的憧憬努力,使它成为现实。」
到2020年,已经是二维码发明的第26年,原桑仍在开发扫描技术,快乐的贯彻着他简单的哲学。
最后关于二维码,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想问,于是也找到了一位神奇的工程师,它似乎比原桑更神通广大一些……
Q:嘿siri,二维码会被扫完吗?A:以微信付款码25X25这一尺寸为例,中国人用掉这个规格的二维码需要2^478/6000亿=1.301×10^132 年,全世界用掉这个规格的二维码则需要1.301×10^132 / 5=2.602 x 10^131 年(好多亿亿亿年)这只是二维码40个版本中的一种情况哦。A:油管博主@放火Louis表示,说出来我自己也不信,在准备好A4纸、马克笔、直尺以及瞎眼、断手、失败的准备后,竟然画了一次就成功了。
Q:嘿siri,那你能画一个男人装的二维码给大家扫吗?A:你是说下面这个吗?这个东西,难道不是是个人就已经扫过了吗?
资料来源:
图片来源:NHK
编辑=乌龙茶热文回眸订阅号关注“新男人装”是的,你们的男人装又回来了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!分享到朋友圈才是正义之举......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