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握10个副业,我发现,它可太!香!了  第1张

  作者@临公子

  你好呀,我是临公子。

  在这快节奏时代里,大家有个同感,那就是忙忙忙忙忙。想做一件什么事总是没空,可认真想想,似乎也说不清楚自己在忙啥。

  结果忙着忙着就茫了。

  熟悉临公子的老读者知道,这几年我副业码字,到目前虽然还只是个108线小作者,但相比我单纯做上班族阶段,成长速度快了很多,收入上,也逐渐拓展出签约作者、自媒体恰饭、企业文案顾问、商业约稿、书籍版税、传媒公司分红、房租、投资、证书使用费等10余项渠道。

  想要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,有一点是大前提:

  时间管理。

  许多人吐槽自己每天上班都忙死了,根本没空再做其他。我的建议是,除了多反思这么忙到底得到了什么、是否值得以外,最好掌握一些小技巧,让1天能做完原本3天的事情。

  今天我就聊聊这个话题,希望能给觉得时间不够用、没有自我时间的小伙伴一些启发。

  01

  每日计划

  我有个习惯,每一天早上会花3分钟把今天要做的事列出来,然后一个个去完成,再在结束一天工作后晚上做个复盘。

  听起来平平无奇对吧?其中有两个关键点:

  1、拆解

  2、优先级

  先说拆解。

  不少人制定to do list或每日计划时是这样的:看书、写方案、做PPT、运动……这么做一是无法量化,二是看不出进度。

  你可能做了3小时方案还没写完,于是油然而生“怎么没进展”的负担感,接着动力削减开始拖延。人么,对有困难的事情带有天然的惰性,阻力就这么一点点地累加起来了。

  所以,我首先会拆解任务,比如——

  写作,拆分成写提纲、撰文、修改、二次修改等;视频,又拆分为写台本、录音、剪辑、做封面等;运营,拆分为同步文章、推文确认、活动送书等。

  有时状态比较低落时,我会将一件工作拆分得更细些,比如写完文章第1部分、第2部分等等,以此降低执行门槛:有时一看,这任务只要花10分钟啊,那我就顺手做了。

  同时持续得到正向反馈。

  每做完一项我就打钩,一项一项地搞定,成就感就累积起来了。

  手握10个副业,我发现,它可太!香!了  第2张

  某一天的自媒体相关计划

  再看设置优先级。

 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刚才那张任务截图里,有些标黄部分,那些就是优先级。另外一些“重要不紧急”、不需要当天做完的工作,我会把它放在当月置顶位置,标黄,这样每天一打开就看到,时刻记着。

  有些人认为自己没时间,其实,“没时间”=“不重要”。

  每天24小时、每周7天,时间对每个人都是一视同仁,奥巴马每天下班都去跑步,你不可能忙过美国总统吧?

  人在忙碌时往往会眉毛胡子一把抓,恨不得做得越多越好,事实上每天重要的事情就那么2-3件,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关注核心任务,聚焦精力在上面,你的整体效率将大大提升。

  02

  专注力

  《深度工作》书中有个观点:

  多数人的一天里,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“肤浅工作”状态,缺乏专注力,产出效率和效果都乏善可陈。

  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啊,时间价值=时间长度*专注力。

  专注力能让时间的“浓缩度”更高。有个研究数据表明,人每周平均工作45小时,而其中17小时根本没效率,产出自然哗啦啦地缩水。

  坦白讲,我最初的专注力挺差的。

  一开始只能撑15分钟就忍不住刷朋友圈、看看群聊啥的,到现在一些费脑的任务时可维持50-60分钟的专注力,然后休息(高强度输出后通常需要缓半小时以上)。

  不过事实证明,这种专注模式来一次,可能比划水3小时的产出都高,至少对我挺有效。

  手握10个副业,我发现,它可太!香!了  第3张

  我常年有使用番茄钟app的习惯,用的是ihour。这类应用很多,功能大同小异,找个你喜欢的就好。

  需要高度专注力时我会开点儿轻音乐,偏好白噪音的小伙伴可以下载“ 潮汐”,模拟海浪、下雨、街道的自然环境,提供沉浸式氛围。

  当你想想刷手机时看到跳动的时间,有些番茄钟app打开是个时间显示屏,看着屏幕上一分一秒的数字变化,你都不好意思触碰手机。

  这些工具的作用不仅是计时,更重要的是:提醒。

  我们分心时往往由于惯性,并没想做什么,就习惯性地碰下手机。这些app就会给脑子一个反应时间,让你意识到“妈呀我又分心了!我还没干完呢,不行不行”从而拉回专注状态。

  多来几次,提醒机制就会逐渐形成肌肉记忆。

  03

  任务交叉

  以前我陷入一个怪圈,由于本职以外时间非常有限,所以我对时间特别敏感,一旦遇到事情进展不顺利我就焦头烂额。

  比如写作如果10分钟没写出一个字时,心里的小人已经在上蹿下跳;20分钟还找不到头绪,就开始陷入自我怀疑“我是不是太菜了?”“完蛋了我真的不会写作”,然而无论怎么咬牙死磕脑袋里都空空如也。

  看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,焦虑指数简直要爆表啊!

  后来我发现,解决方法其实超级简单。

  做不下去怎么办?

  那就换个任务呗。

  就像写文章属于高强度输入,写50分钟后,我可能就会做回复信息、浏览素材、收拾桌面等不太费脑的事情。这样也保证日常写作、运营、视频、商务等几个部分同时推进。

  任务交叉,不是指同时做ABCD,而是根据你做不同事情的状态,安排先做A,再做B,再做C,几项同步推进。

  所以说,现在哪怕我有一整天空余时间也不会只做一件事,把不同难度的任务交替进行,这是一种让人更舒适、更有韧性的方法。

  挺巧的是,后来我在TED看到一种提高效率的有力方式,就叫慢动作多任务。

  手握10个副业,我发现,它可太!香!了  第4张

  六十年前,心理学家跟踪研究了40位科学家如何产出高质量成果,结论之一即“慢动作多任务处理”。比如爱因斯坦,一年发表了4篇不同领域的科学论文,就是以这样的方式。

  研究表明,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时常同时进行多个项目。

  它有助于我们跳出当下的思维框架,从其他角度去看待问题,利用切换主题,切换环境,给处于惯性状态的大脑让出空间。

  荤素搭配,均衡发展~

  04

  留白时段

  要给自己一定奖励价值,允许适当堕落。

  千万别把时间轴拉得太紧绷,今天状态好那就多做一些,明天人没什么状态,那就多睡一会。人又不是机器,365天每天准时打卡看似自律高效,实则根本不可能实现,反而容易让人分分钟崩溃。

  这不是放纵,而是一种弹性。

  允许计划以外变化的弹性、允许现实不尽如人意的弹性、允许放慢脚步的弹性。尤其当完成一项很辛苦、让人疲惫的工作以后,记得给自己一点儿奖励,好比好好吃一顿大餐、刷几部想看的电影。

  心理学中有一个“普雷马克原理”,大意是:

  如果你很好地完成了不喜欢的事情之后,紧接着做了一件很喜欢的事,你就会削弱对前一件事的不喜欢。

  间歇性随心所欲,是为了持续性稳步前进。

  其实你把时间轴拉长看就不难发现,几个小时或是一天的作用极其有限,只要大方向不跑偏,不时喘息反而能让我们维持更好的动力。

  好啦,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关于时间管理的分享。突然感慨啊,人果然都得逼自己一把,要不是我折腾副业被时间推着走,恐怕也没这么多心得。

 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,记得点个“在看”+点赞鼓励我一下啦~

  —END—

  作者:临公子。职场上,混过一线互联网公司,现任500强企业高级产品经理;职场外,是职场/金融平台签约作者、是传媒公司合伙人、是海内外房产投资者。欢迎关注头条号@临公子